六月仲夏,芳香飄萬里,荔枝映山紅,在一座美麗小鎮的蒲蘆山森林公園里藏著一片“東壩狀元紅”荔林。夏風沿著層疊的綠浪漫溯,穿過荔林疊翠,掠過桑田疊翠,最后來到這抹“東壩狀元紅”跟前。它本是天地間最鮮活的吉兆,承載著“莘莘學子高考旗開得勝狀元紅”的期許,此刻便如一縷帶著果韻的風,將滿卷的期待輕輕吹向考場。
歷史淵源:狀元感恩與荔枝寄情
百年古樹展生機,狀元荔枝寓勵志。“東壩狀元紅”荔枝母樹,就生長在東壩鎮粗石玉蘭村。古樹歷經百年風雨,歲月未在身上留下滄桑痕跡,卻是愈發繁茂。相傳,林召棠(1786-1873年)為清朝廣東三大狀元之一,其父親林泰雯在清朝公元1785年間,在南江流域任教諭。期間,林召棠隨父在東壩生活,自幼好學上進,于清道光三年(即1823年)癸未科殿試獨占鰲頭成為狀元及第后回到當地,為感激鄰居余氏兄弟的照顧,就把從外地帶回的一棵荔枝樹贈與他們。于是余氏兄弟就把這棵荔枝樹種在余氏祖屋旁邊(后成為“東壩狀元紅”荔枝的母樹),希望余氏子孫能夠見賢思齊,努力讀書,刻苦學習。
前有文狀元送樹寄恩情,后有武狀元勵志育后人。余氏九世祖(祖籍東壩)自幼隨父到廣西習武,骨骼精奇,體力充沛,精通騎馬、射箭等武術。清光緒元年歲次乙亥(即1875年),在廣西參加武鄉試中得武舉人,衣錦榮歸。為弘揚崇尚教育的精神,余氏便把舉人的成就和荔枝關聯起來,以“荔”字寓意鼓勵余氏子孫后代要奮發讀書,高中狀元,“枝”字寓意開枝散葉,子孫繁衍興旺,命名該母樹為“東壩狀元紅”。
情寄祝福:食左“狀元紅”,高考更順“荔”
郁南縣東壩鎮擁有獨特的生長環境和氣候條件,造就了“東壩狀元紅”荔枝外皮紅彤彤、果實碩大、果肉豐盈、美味多汁、味道甜酸之分的特點,且“東壩狀元紅”荔枝的成熟期較早,一般于6月上旬可見紅彤彤的荔枝掛滿枝頭。正值高考時節,與高考時的喜慶氛圍相得益彰,成為了家長和學生們的精神寄托和美好愿望的象征。
狀元也有文有武之分。民間流傳著“食到酸的荔枝是武狀元,食到甜的荔枝是文狀元,酸、甜荔枝都帶回家,便是文武雙狀元”。于是有一句傳言“食左(吃了)狀元紅,文武雙狀元”,寓意品嘗過“東壩狀元紅”荔枝的學生們都能學業有成、旗開得勝、一舉高中。
產業發展:荔枝產業與鄉村振興
東壩鎮種植“東壩狀元紅”荔枝已有200多年歷史,面積有1萬多畝,其中粗石村就有5000畝,“東壩狀元紅”荔枝因其外皮紅彤彤、果實碩大、果肉豐盈、美味多汁而遠近聞名。
東壩鎮堅持踐行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切實打好產供銷組合拳,促進農民增收,以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動鎮域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助推“百千萬工程”出新出彩。一是打好品質塑造拳。立足本土特色,深入挖掘玉蘭村“文武雙狀元”歷史文化底蘊,打造“東壩狀元紅”荔枝品牌,與華南農業大學合作,邀請專家教授到該鎮舉辦荔枝高接栽培管理技術培訓班。在粗石玉蘭村建設優質荔枝良種引種示范展示園,引進20多個品質優良、分期成熟上市的荔枝品種,并且幫助果農不斷總結傳統種植經驗和栽培管理技術,進一步提升“東壩狀元紅”荔枝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二是打好宣傳推廣拳。豐富活動載體,提升荔枝知名度和實行品牌化運營,以慶豐收攝影、短視頻傳播、直播帶貨等形式,進一步擦亮“東壩狀元紅”荔枝品牌,吸引更多的荔枝收購商前來東壩采購荔枝。三是打好購銷對接拳。積極發揮全鎮電子商務服務站的作用,以多形式、廣范圍、深層次的宣傳,讓“東壩狀元紅”荔枝搭上“互聯網快車”,通過冷鏈物流運往北京、新疆、寧夏、湖南、湖北等地銷售。據初步估算,該鎮今年荔枝產量約400萬斤。
通訊員:覃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