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墻黛瓦映碧水,產業興旺富鄉親。走進如今的大方鎮,鄉村振興的圖景處處可見——這份令人眼前一亮發展成績單,正是該鎮統籌鎮村資源、深耕“百千萬工程”的鮮活印證。近年來,大方鎮錨定高質量發展目標,從產業升級、生態建設、社會事業三大維度破題,走出一條具有本土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一、錨定“三產融合”,筑牢經濟發展“壓艙石”
立足農林與文化資源稟賦,大方鎮以“生態農業筑基、農產品加工延伸、農文旅融合賦能”為路徑,構建多元產業體系,讓經濟增長既有“量”更有“質”,2025年上半年,大方鎮稅收收入達92萬元,同比增長411.1%,增速位居全縣首位。一是在農業層面,該鎮堅持“傳統+新興”雙線發力,一方面升級南藥產業,2025年肉桂、猴耳環、南板藍等南藥種植面積突破3.3萬畝、產值達1.360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9%,持續鞏固“廣東省南藥專業鎮”優勢;另一方面通過“公司+養殖戶”模式壯大畜牧業,年出欄肉雞72萬只、生豬2.2萬頭,產值超7000萬元,同時以“黨組織+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培育百香果等新興農業,帶動農戶增收。二是在加工環節,該鎮既“扶優本土”,又“招引外源”,一方面,支持桂枝加工廠發展,2025年該廠產值超300萬元,產品暢銷國內;另一方面,引入粵品匯食品等糕點加工項目,創新實現跨鎮稅收共享,延伸產業鏈條。三是在文旅融合領域,該鎮深挖民俗資源,2025年依托“二月二”龍抬頭活動舉辦系列文旅活動,吸引游客2.5萬人次,央視現場直播,以“二月二 龍抬頭 春意盎然萬象新”為主題進行了報道,全網總觀看量高達302.5萬。活動帶動餐飲、土特產銷售增收超250萬元,讓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收益。

二、聚焦“生態宜居”,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以“和美大方”建設為核心,大方鎮通過“強基建、美環境、優生態”三維聯動,讓鄉村既有“綠水青山”,也有“幸福人居”,為發展筑牢生態屏障。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圩鎮及農網污水處理工程,實現污水全收集、就地消納,新建改造灌溉水渠8公里、清淤灌排溝渠36公里,惠及4000余畝農田;建成15座公廁、6個旅游驛站,實現20戶以上自然村通公路、行政村文體廣場全覆蓋;同時治理大方河、打造綠美生態小公園,讓鎮村公共資源更均衡。二是美化鄉村環境,以“百千萬工程”為契機,打造2個綠美鄉村示范點,完成4.2公里公路“三化”、7公里美麗廊道建設;通過28場鄉賢座談會募集捐資41.1萬元,開展92場植樹活動,種植樹苗2.8萬余棵,建成“四小園”212個、美麗庭院200個,讓群眾成為環境整治的參與者和受益者。三是推進生態保護,整治人居環境。“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大方鎮大力開展深耕南藥整治復綠行動,種植肉桂、油茶等環保型樹種3000余畝。完成2個養豬場的污染整治。清理雜草雜物、積存垃圾2800余處,清淤河道15公里、治理黑臭水體50處,嚴格落實林長制、河長制,讓生態保護形成常態。

三、堅持“民生為本”,織密共同富裕“保障網”
始終把群眾福祉放在首位,大方鎮從公共服務、社會保障、文化事業、人才建設四大領域發力,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群眾,夯實共同富裕根基。一是提升公共服務,完成中心校初中部教學樓建設,并與佛山市三水區云東海學校開展2名教師置換,提升教育質量;實現各村委衛生站全覆蓋且正常運作,為鎮衛生院增設中醫館,開展衛生院異地新建前期工作,讓群眾看病更便捷。二是強化社會保障,精準落實政策,2025年1-9月,為122戶256人發放城鄉低保金143.7999萬元,為104人發放特困救助供養金102.776萬元,為3戶5人發放臨時救助金2.67萬元,為280名殘疾人發放護理補貼7.84萬元,為111名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2.3199萬元,切實兜牢民生底線。三是促進文化事業繁榮,升級鎮圖書館,滿足1萬余名群眾閱讀需求,常態化開展“親子活動”、“假期公益班”、“送戲下鄉”,節假日舉辦文藝晚會,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強化人才建設,聚焦“引才+育才”,升級人才驛站,招引各類專家人才17人次,專家人才庫達34人;舉辦工程技術、農技等培訓班16期,培訓408人,為鄉村發展儲備本土人才。
如今,大方鎮正以“和美大方、南藥小鎮”為定位,持續深化產業、生態、社會事業協同發展。其以資源為基、以民生為要的實踐,為各地推進“百千萬工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鮮活經驗,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更多動能。
公安機關備案標識碼:445322020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