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我們村的耕地分布零散、碎片化嚴重,機械化作業難以開展,種植成本居高不下,畝均收益微薄,被群眾戲稱為‘巴掌田’‘皮帶田’。如今,以土地集約化經營為核心的改革實踐成功破題,‘小田變大田’讓零散田塊煥發新生機,有效推動農業增效、村民增收、生態改善。”近日,在郁南縣平臺鎮新樂村,村黨支部書記聶永貞欣喜地道說。
聶書記所說的“小田變大田”,源自一場對分散土地進行集約利用的創新實踐,背后離不開平臺鎮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專家智力支撐與資源整合。今年以來,平臺鎮鄉村振興人才驛站積極發揮橋梁紐帶和智庫作用,聯合佛山市三水區駐平臺鎮幫扶工作隊以及鎮各職能部門,借鑒珠三角地區土地集約的成功經驗,以墾造水田為契機,通過縣鎮村“三級聯動”機制,統籌協調政策資源、科學編制土地整合方案、逐戶開展政策宣講,成功整合零散耕地600畝,建成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土地整合完成后,在鎮驛站的協調推動下,新樂村以“集體流轉、規模經營、聯農帶農”為原則,構建起“租金保底+薪金增收”的雙重保障體系。通過創新經營模式、強化就業帶動,讓土地集約化紅利惠及更多農戶。在經營主體選擇上,工作隊充分發揮信息優勢,經多方考察,選定本地優質企業郁南縣坤為農業有限公司,對608.79畝集約土地進行整體流轉,開展規模化、科學化種植。同時優先吸納本村勞動力參與田間管理、農機操作等工作,實現村民就近就業。“我們以土地經營權入股,每年每畝可獲得800元固定租金。加上就近就業,不僅土地增值了,我們還成了領工資的工人。”農戶周伯高興地說。
據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隊長黃文藝介紹,土地集約化以來,工作隊積極對接省農科院駐站專家黃繼川團隊,對地力提升進行全程技術指導,并針對冬種蔬菜開展技術培訓和病蟲害防控。通過科學制定種植計劃,合理安排輪作、間作,有效改善土壤結構,減少水土流失,提升土地可持續利用能力。同時大力推廣綠色種植技術,切實保護生態環境。
從“零散田”到“整片田”,從“傳統耕作”到“智慧種植”,新樂村土地集約化經營已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示范樣板。下一步,平臺鎮將持續鞏固改革成果,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技術支撐、延伸產業鏈條,切實推動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同時積極探索更多適合本地實際的產業發展模式,奮力書寫現代農業提質增效、農村美麗宜居、農民富裕富足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