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綠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更是推進“百千萬工程”的靚麗底色。郁南縣大方鎮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充分發揮黨建引領“紅色引擎”作用,把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生態建設優勢,牢牢把握“三分種、七分管”的辯證關系,針對群眾參與度低、管護責任不明、技術支撐不足等痛點,探索創新“全社會共建共享、全周期責任閉環、全要素技術賦能”的管護機制,實現從“種樹”到“護樹”的系統升級,為鄉村綠化高質量發展筑牢根基。
創新全社會共建共享,激活“政府管變全民護”動能。一是黨建引領凝聚合力。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通過“支部帶黨員、黨員帶群眾”的“雙帶”模式,發動黨員干部帶頭認領管護任務。全鎮8支綠化突擊隊累計開展義務苗木管護活動46場次,管護苗木3萬棵次,帶動7000余名群眾參與苗木管護行動。同時,將綠化管護納入主題黨日活動,組織黨員開展“護綠先鋒”評比,激發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二是鄉親反哺注入活力。以“干部夜訪”宣傳為契機,并通過線上線下同步發出倡議,發動能人志士、返鄉大學生等進行苗木管護。2025年以來,共組織鄉親、返鄉大學生等開展苗木管護活動8場次,管護覆蓋“先鋒林”“同心林”等主題林8個。三是多元參與擴大覆蓋面。整合師生、巾幗、離退休老干部等群體力量,利用“i志愿”平臺發布志愿服務活動12場次,吸引1500余人次參與,志愿服務時長超3500小時。同時,組織“兩代表一委員”參與村級綠化會議,收集民情民意18條,推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管護格局,讓“人人參與綠化”的理念深入人心。
構建全周期責任閉環,破解“有人種無人管”困局。一是網格化管理壓實責任鏈條。大方鎮將全鎮劃分為178個黨員綠化責任崗,實行“鎮領導包片、村干部包村、黨員包戶”的三級責任體系,明確每株苗木的管護責任人,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管護網絡。通過建立管護臺賬,將苗木位置、樹種、管護頻率等信息進行規范化整理,實現責任可追溯、問題可預警。例如,在“先鋒林”管護中,黨員按區域劃分網格,定期巡查苗木生長情況,對倒伏苗木及時扶苗助正,確保管護責任不落空。二是積分制激發內生動力。創新“管護積分+兌換激勵”模式,將澆水、施肥、除草等管護行為量化為積分,群眾可憑積分兌換肥料、樹苗、菜種、農機租用等物資。截至目前,全鎮累計7000余人次參與管護,形成“我護綠、我受益”的良性循環。三是常態化監督保障執行力度。組建由鎮紀委、人大代表、村民代表組成的監督小組,每月對管護成效進行督查,重點檢查苗木成活率、病蟲害防治等指標。對管護不力的責任人進行約談問責,并在全鎮范圍內通報。2025年以來,共開展專項督查6次,發現并整改問題3處,確保管護機制落地見效。
強化全要素技術賦能,突破“重種植輕養護”瓶頸。一是注重專家人才精準指導。整合鎮人才驛站技術人員、鄉土專家等資源,組建鄉村綠化技術支撐團隊,定期深入各村綠化點位開展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團隊針對不同樹種特性,制定“一樹一策”管護方案,涵蓋撫育、施肥、病蟲害防治等關鍵環節。指導各村科學養護,提升苗木成活率。2025年以來,累計開展培訓18場次,服務覆蓋群眾918人次,解決技術難題22個。二是注重傳統經驗與現代技術結合。在推廣科學管護技術的同時,注重挖掘鄉土管護智慧。例如,利用本地“二月二·龍抬頭”民俗文化節,組織群眾種植“喜樹”,并邀請老一輩村民傳授傳統育苗、護苗技巧,實現傳統文化傳承與生態文明的深度融合。這種“綠化+傳統”的管護模式,既提升了苗木存活率,又增強了群眾的文化認同感。三是注重能人志士資源注入。以元旦春節、“二月二”等節日為契機召開9場次座談會,以線上線下同步發出倡議的方式發動能人志士、返鄉大學生、轄區內企業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出資出力,目前為止共收到捐資捐苗共計33.76萬元,其中,華潤風能(云浮郁南)有限公司捐資10萬元,為黨建引領鄉村綠化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通過實施“三全”管護機制,郁南縣大方鎮鄉村綠化成效顯著,2025年計劃種植苗木11991棵,截至目前,實際種植苗木12204棵,超出原計劃植樹數213棵,新增綠化面積達163畝,已植數占2025年計劃數的102%,完滿完成2025年植樹計劃,同時,苗木成活率從過去的75%提升至96%。更重要的是,群眾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形成了“植綠、護綠、愛綠”的良好風尚。接下來,郁南縣大方鎮將持續創新參與機制,壓實責任體系,強化技術支撐,以黨建為引領,整合社會資源,形成共建共享的強大合力,不斷做實苗木管護的“后半篇文章”,讓鄉村綠得持久、美得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