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走進“標哥葡萄園”,陽光透過繁茂的葡萄葉,鋪灑在一串串沉甸、圓潤、飽滿的紫色葡萄上,顯得格外鮮艷誘人。唐桂標正忙碌地穿梭在葡萄架間,時而蹲下除除草,時而彎腰疏疏果,十五年如一日,只為那份最純粹的鄉土農業情。
唐桂標是土生土長的“桂圩哥”,大家都叫他標哥。2023年獲評廣東省鄉村工匠,擅長種苗培育及農作物栽培技術,水果新品種培育和推廣,是當地不可或缺的鄉土人才,曾種植砂糖橘超過100畝,帶動周邊農戶發展砂糖橘種植業,2010年開始改種葡萄,開啟了長達十五年的葡萄產業摸索,以實際行動為周邊農戶探索增收致富的振興之路。
十五礪劍:從“門外漢”到“專業戶”
十五年前,唐桂標正盯著一片片感染黃龍病的砂糖橘樹而十分發愁,朋友手中提著的一袋夏黑葡萄引起了他的注意,討來嘗試以后,夏黑葡萄特有的酸甜爆汁口感重新點燃了他的農業夢,開啟了由砂糖橘改種葡萄的農業轉型之路。
他掏出積蓄租地、搭棚、買苗,卻因不懂技術,第一年葡萄藤枯了大半。“那時天天蹲在地里翻書查手機,想要把葡萄從里到外研究個遍。”他笑著回憶。日復一日的田間實踐與知識積累,讓他的夏黑葡萄園畝產達到近3000斤,高出周邊農戶的約30%,慢慢的成了半個葡萄專家,也引起了桂圩鎮鄉村振興人才驛站的關注。
2022年,在桂圩鎮鄉村振興人才驛站的協助下,唐桂標開始申報“廣東省鄉村工匠”職稱。面對《葡萄病蟲害圖譜》《土壤肥力管理》等專業書籍和“生態調控”“水肥一體化”等陌生概念,他依托驛站組織的專家“一對一”輔導契機,2023年成功獲評廣東省鄉村工匠,依靠自身經驗和專業技術成為桂圩鎮葡萄產業的技術顧問。
“疏果如繡花,多一串少一串,整體的產量、甜度會差很遠!”唐桂標向桂圩鎮鄉村振興人才驛站工作人員說到,這份精細的技術沉淀著他從門外漢蛻變為鄉村工匠的十五年堅守。
種植革命:從“憑感覺”到“標準化”
“陽光玫瑰糖度必須達到18以上,每串留50-60粒,多一粒果就稀釋一份甜度。”站在葡萄大棚下,唐桂標正在教基地工人們用疏果鉗作業,講授蔬果經驗。
2024年,桂圩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投資了位于龍崗村的陽光玫瑰葡萄示范種植基地,這也是唐桂標的“新戰場”。穿梭在藤架間,唐桂標指著剛施完水肥的葡萄地說:“以前農民澆水全憑感覺,現在我們要根據葡萄長勢、氣候等情況來控制水量和肥力。”這片示范田,從開溝深度到枝條間距都經過嚴格把控,連防蟲網、防鳥網都根據每個時期的需求及時布置調整,按標哥的話說就是:“一個小鳥啃掉幾顆葡萄,就有可能影響幾大串葡萄感染、潰爛,一天就能毀掉幾十斤葡萄!”。
基地有關負責人表示:“按標準化、科學化種植,畝產雖然不算太高,但保證了葡萄的個頭和甜度,按照比市場更高的標準來種植,價格肯定賣得比市場的要高。”。據了解,今年7月,該基地就能產出頭批果實,畝產預計2500斤,年總產值預計能達到30萬元。
共富共贏:從“自己干”到“一起贏”
“以前總覺得種好自己一畝三分地就行,現在帶著鄉親們干,才懂得‘共贏’的美好。”唐桂標感慨道,在鄉村振興人才驛站的推動下,他積極擔起壯大葡萄產業的使命,用自身經驗和技術帶動周邊農戶開始種植葡萄,定期聯合驛站開展實地培訓,傳授疏花疏果、水肥一體化等核心技術,將個體經驗轉化為群體動能。還將葡萄園日常管理、包裝等工作外包給村民,帶動18戶困難家庭增收,忙季人均月增收可達2500元。同時,協助農戶對接果商或電商平臺拓寬銷售渠道,助力“甜蜜產業”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從一人堅守的葡萄園,到輻射周邊的“共富”基地,唐桂標以十年匠心生動詮釋了鄉土人才帶動產業發展的神奇力量。
唐桂標的“甜蜜事業”不僅是個人奮斗的縮影,也是桂圩鎮鄉村振興人才驛站矢志不渝的工作方向——持續發掘、精心培育、全力扶持。未來,我們將不斷強化人才培育體系,深化技術服務,激發人才的內生動力與創新活力,讓更多鄉土人才在產業振興中嶄露頭角,以人才 “引擎” 驅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